京東美團拼多多瑞幸這些互聯網公司,虧損還是盈利?
網易、新浪、搜狐,這批20年前興起的互聯網公司,從創辦到IPO的平均周期為三年,扭虧為盈的平均周期為五年。10年前興起的互聯網公司,將盈利的周期拉得更長。美團在今年Q2才首次全面盈利,京東至今依然虧損。三年前崛起的新玩家們,則將虧損的劇本演繹得更加生動。拼多多的百億虧損,瑞幸咖啡的不計成本擴張,都在不停顛覆投資常識。
一個典型的數據是,據燃財經統計,從2018年至今,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48家互聯網公司,有28家處于虧損狀態,其中有19家已經至少連續三年虧損。
互聯網還要虧多久?扭虧為盈有哪些訣竅和秘方?讓我們一探究竟。
十家虧損大戶累計虧掉1700億
2018年,國內互聯網公司掀起上市潮。剛成立一兩年的、剛盈利的、還在巨額虧損的,都爭先恐后登陸資本市場。對于這批互聯網公司而言,除了股價破發,虧損是另一大“亮點”。
按照2018年的財報數據,凈虧損金額排名前十的互聯網公司,合計虧損超過1700億元。其中,“虧損大戶”美團凈虧1154.93億元,蔚來汽車233.28億元,拼多多102.98億元,愛奇藝94.09億元,瑞幸咖啡31.9億元。
連續虧損多年的公司不在少數。蔚來汽車、拼多多、蘑菇街、優信、斗魚、云集等公司,都是從創辦之日起,連續多年虧損,從未盈利。過去三年,蔚來汽車累計虧損達344億元,拼多多達111億元,且虧損幅度都呈擴大趨勢。
虧損的重災區分布在電商、視頻網站、直播、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電動車等行業。虧損的28家互聯網公司中,電商有4家,在線教育3家,互聯網醫療3家,電動車2家,視頻網站2家,直播平臺2家。
以電商為例,虧損的4家電商(拼多多、云集、蘑菇街、如涵),分別代表了四種不同的電商類型。蘑菇街是老牌的時尚電商,已經連續虧損八年;如涵是網紅電商,張大奕等人氣網紅帶貨能力強但公司依舊虧損;云集是新晉的會員制電商,但虧損幅度逐年擴大;拼多多是過去幾年的電商黑馬,成為了國內第三大電商卻仍未盈利。
從虧損到盈利要多久?
資本的入局,加速了互聯網公司IPO的速度,卻并未縮短企業扭虧為盈所需的時間。
拼多多創辦僅34個月就在美國上市,趣頭條將時間縮短至27個月,瑞幸咖啡則進一步將之縮短至23個月。這三家公司都在其所在領域創造了IPO的速度記錄,但它們有一個最顯著的共同點——持續虧損。
過去三年,這三家公司的累計虧損金額分別是111億元、20億元、32億元,而且虧損幅度逐年擴大,短期內難以看到扭虧的可能。不僅在IPO的速度上,在虧損金額上,它們也能在這一批新上市互聯網公司中排到前十。換言之,互聯網公司用虧損的擴大,換來了IPO的速度。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我們會發現,即便是成立滿五年甚至十年的互聯網公司,也有不少依然身處虧損的泥沼。京東成立11年,嗶哩嗶哩成立10年,優信成立8年,蘑菇街成立8年,這些公司都先后上市,但虧損不減當年。
雖然京東通過會計準則的調整,實現了凈利潤為正,但對于大部分互聯網公司而言,持續而穩健的盈利,依然是一條漫漫長路。
對于虧損的互聯網公司而言,上市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市前,這些互聯網公司可以通過規模化擴張換取發展速度,但上市后,盈利能力成為一個新的考量指標。
新晉的互聯網公司,似乎正在復制20年前門戶時代扭虧為盈的故事。網易成立于1997年,2000年登陸納斯達克,2002年開始實現大規模盈利;新浪和搜狐都成立于1998年,2000年在美股上市,2003年開始扭虧為盈。先IPO,后盈利,成為一條已被驗證的資本之路。
美團去年9月在港股上市,今年二季度實現了8.76億元的凈利潤,經調整凈利潤達到14.92億元,這是美團成立九年來首次實現全面盈利。扭虧為盈的消息為美團的股價打了一劑強心針。自八月中旬發布二季度財報之后,美團的股價一路水漲船高,最高漲幅達50%。
美團提供了一個典型的互聯網公司扭虧為盈的案例:前期通過不斷融資,攻城略地搶占市場份額,成為行業龍頭后,跨界涉足其他領域的競爭,并通過IPO繼續融資擴張,后期通過規模化運營提高效率實現盈利。
朱泉星認為,未來中概股受全球形勢影響,會很波動,但對于有盈利前景或基本面良好的企業,資本市場仍然歡迎。
在盈利之前,互聯網公司的巨額資金投入,花在平臺補貼、廣告營銷、技術研發等方面。以美團為例,美團去年的外賣毛利率僅有13.8%,遠遠低于互聯網平臺的毛利水平,高比例的騎手成本侵蝕了美團的毛利。蔚來汽車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了100多億元,根據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所言,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的計算方法,蔚來過去220億元的虧損,接近一半是來自研發支出。
扭虧為盈套路多
大部分虧損的互聯網公司都會說,它們是出于戰略考慮放棄盈利,虧損是可以控制的。而對于一些實現盈利的公司來說,靠的不僅僅是自身業務的成長,還有一些套路可循。
今年4月,拼多多發布2018年財報后,黃崢在股東信中表示,拼多多具備產生收入和隨時賺錢的能力,賬面上的短期費用有極強的隨時可調性。換言之,黃崢認為拼多多的虧損只是賬面上的,盈利是可預期的。隨后,拼多多就啟動了百億補貼計劃。
去年11月,美團第三季度業績交流會上,美團CFO陳少暉表示,我們不擔心短期的盈利能力,我們更希望把重點放在增長上,以及我們的管理層上。今年二季度,美團首次盈利,陳少暉再次表示,美團未來的重點仍然是增長,而非盈利。
美團的扭虧為盈,是基于運營層面的三板斧。一方面是提高外賣商家傭金,從2018年開始,美團外賣傭金從15%漲到18%,再到19%,2019年有地區甚至高達26%。美團外賣的變現率,從2016年的9%,上升至2018年的13.5%。另一方面是提高新業務的占比,到店和酒旅業務毛利率高達80%,對美團營收的貢獻逐年提升。此外,美團提升單車業務運營效率,提高騎行收費標準,大幅縮減虧損。
類似美團這種步步為營的扭虧方法,需要戰略上的眼光和魄力。
京東第一次宣布盈利是在2016年第二季度,而且是在非通用會計準則下,但京東的經營利潤卻一直在正負之間徘徊。從2017年Q4到2018年Q4,京東連續四個季度經營利潤為負,2018年底京東進行內部變革降本提效,才在2019年Q1將經營利潤扭虧。
2019年Q1,京東73億元的凈利潤,有69億元來自包含投資收益的其他收入。去年9月,京東投資的時尚電商企業Farfetch在美國上市,當月就為京東帶來了36億元的投資收益。今年3月底,Farfetch市值上漲,為京東貢獻了41億元的投資收益。這種投資層面的收益,在緩解京東虧損的同時,也加大了利潤的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