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疫情可能在4月前結束,返程高峰不會引起疫情高峰!
筆者整理了采訪要點,供大家參考。
要點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會在本月(二月)出現峰值。
鐘南山表示,這一預測是根據最近幾天的疫情發展態勢和政府部門所采取的措施做出的。他透露,現在一些省份的情況已有明顯改善,新增病例已經下降。
“所以,我們估計,大概,峰值會在這個月(二月)的中下旬到來……然后會有個類似小平臺期的過渡,隨后下降。”他說。而武漢遏制疫情發展的措施是有必要的,國家也應該永久禁止野生動物買賣,加強疾控、建立全球性的傳染病預警機制。
要點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有望4月前結束
鐘南山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增感染病例已經在一些地區出現下滑,疫情有望出現緩解。他預計峰值將會在2月中下旬出現,4月前可能結束。
鐘南山表示,做出上述預測是基于現有的數學模型,近期的疫情情況,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不過他承認,目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還有很多未知。他說道:“我們還不知道病毒為何有如此大的傳染性,這是最大的問題。”
要點三:武漢“現在還處于相當困難的時候”
鐘南山院士說,我們21世紀已經遇到了三次冠狀病毒的襲擊:第一次是2003年SARS病毒,第二次是2015年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這是第三次,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
這次冠狀病毒襲擊的病死率比SARS、MERS低一些,SARS應該是8%-10%,MERS是30%多,快到40%,而這次到目前的統計是百分之二點幾。
“當然,武漢情況很大不同,武漢暫未完全杜絕人傳人,武漢要發力加油!”鐘南山院士指出,自己相信,現在有相應多的(收治)場所,有這么多的醫生(支援),有較好的防護工具,還有部隊的支撐與支持,武漢的情況應該得到改觀,但現在還處于相當困難的時候。
鐘南山同時指出,武漢地方政府和衛生部門沒有在疫情發生早期采取足夠的措施,應當為此承擔責任。“他們沒有把工作做好。”鐘南山表示。
要點四:政府比以往的措施更加有力
鐘南山表示在此次疫情中,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比SARS期間更加有力,比如在透明性和與世衛組織的合作方面做得更好。他還呼吁政府應該采取更多的措施,比如終結野生動物市場交易,在衛生技術方面進行更多的國際合作,提升疾控中心的運營能力,以及建立潛在流行病的全球預警系統。
鐘南山對于此次疫情發生早期的預警不及時做出表態。他說道:“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協同協作,我們就能夠更早地發現‘人傳人’。”
鐘南山表示,相關部門對一些已經康復的病人仍然采取了留院隔離的措施,因為他們不想冒風險。“他們不知道這些已經康復的病人是否還會再次感染,所以出院率目前看起來并不高。”
鐘南山回應“潛伏期最長24天”:
1099例樣本中僅1例為24天
2月11日,鐘南山接受央視記者獨家專訪,通過央視回應了近日媒體報道“鐘南山的最新論文發現新冠肺炎潛伏期最長可達24天”的問題。
鐘南山:有關我們團隊關于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特征的文章,這個研究是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共計552家醫院提供臨床的數據,研究團隊對患者臨床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的。
這篇文章是一個預印版(pre print server),預印版本身就需要征求更多的同行意見,按照預印版的官方要求,其信息并不能給媒體引用,也不能指導臨床,必須要經過同行評議。在預印版里面的潛伏期,我們有一種統計的方法是根據患者的口述來記錄下來的,我們根據患者講述過接觸傳染源時間以及癥狀最早出現的時間進行計算,最長的是24天。但實際上真正敘述有24天的病人只有1例,也就是說1099例中只有1例。以這僅有的1例患者報道的時間作為疾病的最長潛伏期是不夠科學,既往其它疾病也有先例,如狂犬病。我們的研究顯示所有患者潛伏期的中位數是4天,此外,我們在這篇文章即將報道四分位間距,分別是2天與7天(即差距為5天),其更加科學地反映人群的總體情況。
因此關于未發表的文章部分信息不應該被過度解讀。
鐘南山:感染者基本都已發病
不認為會有更高的高峰
據南方+報道,針對疫情情況,鐘南山院士介紹,現在沒有任何人可以做一個嚴格的拐點預測,但通過數學智能分析模型,結合最近幾天實際情況的糾正,再加上現在氣候等因素,以及中央對整個疫情強化干預、全國新發病確診人數和發展趨勢等,可以看到新增病例數目有所減少。據數學模型分析,我國的疫情預計2月中下旬達到最高峰后,有望開始下落。
很多人擔心返程高峰會引起疫情再次上升,鐘南山表示,他不認為會有一個更高的高峰。首先,因為新冠肺炎有潛伏期,經過春節和延長假期,感染者基本都發病了。此外,現在各個城市都設立了嚴格檢查點,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也進行嚴格篩查,有癥狀的要做核酸檢測,適當隔離。“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是最原始、最有效的辦法,從1月22日開始進行強力干預,現在應該看出作用了。”
對于武漢的疫情,鐘南山認為,武漢的情況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目前每天新增病例沒有明顯減少。武漢首先要落實好,把有病的和沒病的人分開,解決人傳人的問題。現在當地的醫務人員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援助,全國約1萬多名醫護人員去支援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等為武漢增加了5000多張床位。
在病人救治方面,鐘南山表示,目前輕癥病人相對好收治,但大醫院收治的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治療仍有一定難度。這個病毒雖然也是冠狀病毒,但和SARS不一樣,有它自身的病理和導致的生理變化。但總的看起來,哪怕是危重病人,經過治療后,病毒的密度尤其是在下呼吸道有慢慢減少趨勢。
在藥物方面,有很多實驗都在進行,但大多仍在臨床試驗階段,首先得看有沒有效。目前的治療側重一個是抗病毒,另一個是針對病毒引起的炎癥風暴,醫生正進行積極探索和對癥治療。
鐘南山領銜最新論文:
超半數患者早期不發熱,潛伏期可達24天
關鍵時刻,鐘南山團隊再出手,最新新冠病毒的研究,迄今最大規模樣本分析。
2月9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征”研究,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表。(注:medRxiv的論文均未經同行評審)
鐘南山等人對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回顧性研究。
這些結論基本上刷新了當前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對抗擊新冠病毒帶來了新的參考,也是鐘南山團隊在新冠病毒疫情以來首次以論文形式發表研究成果。
鐘南山團隊在論文中披露如下研究結論:
1、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0天,最長可達24天;
2、只有43.8%在早期表現出了發熱癥狀,但住院后出現發熱癥狀的占87.9%。
3、僅有1%左右的患者與野生動物有過直接接觸,而超過3/4的患者為武漢本地居民,或曾與來自武漢的人員接觸過。這為新冠肺炎人傳人提供了進一步證據。
4、除了飛沫傳播和直接接觸兩種途徑,研究人員還在一些患者的糞便樣本,以及胃腸道、唾液或尿液、食道侵蝕出血部位中檢測到新冠病毒,因此衛生保護應考慮到通過胃腸道分泌物的傳播。
最新論文由鐘南山攜手來自全國抗疫一線的37位作者共同完成。作者單位包括廣州市呼吸衛生研究所、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黃岡市中心醫院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所在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也在其中。
鐘南山為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
論文提出,盡管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但關于新冠病毒引發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ARD)的臨床特征仍不清楚。
為此,鐘南山等人對中國已確診的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回顧性研究。這些病例來自全國31個省/市的552家醫院。
這些患者均通過高通量測序,或實時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對鼻拭子和咽拭子樣本的檢測得到確診。
論文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年齡:
中位年齡為47.0歲,其中女性占41.90%,其中15歲以下患者占0.9%。
接觸史:
2.09%是醫療工作者;1.18%的患者有接觸野生動物史;31.30%有近期到過武漢;71.80%有接觸過武漢人。
潛伏期:
潛伏期中位數為3.0天(范圍為0至24.0天)。
臨床癥狀:
最常見的癥狀是發燒(87.9%)和咳嗽(67.7%)。腹瀉和嘔吐發生較少,分別占3.7%和5.0%;
25.2%患者至少合并一種基礎疾病(如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等),15.74%(173/1099)的患者為重癥患者。
影像學檢查:
840名患者患者入院時,行胸部CT檢查,其中有76.4%顯示為肺炎;
典型的放射學表現是毛玻璃樣陰影(50.00%)和雙側斑片狀陰影(46.0%)。
實驗檢查:
82.1%和36.2%的患者有淋巴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33.7%的患者中觀察到白細胞減少癥,大多數患者表現出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
治療和并發癥:
38.0%患者氧療,6.1%患者機器通氣,57.5%患者給予靜脈抗生素,35.8%患者給予奧塞米韋抗病毒治療,有5例嚴重病例采用了體外膜氧合ECMO。
最常見并發癥是肺炎(79.1%)、ARDS(3.37%)和休克(1.00%)。
臨床預后:
55例(5.00%)患者入住重癥監護病房,2.18%需要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15例(1.36%)死亡;
有癥狀加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式反應,而無放射學異常的病例,明顯多于輕癥病例(23.87%比5.20%,P<0.001);
淋巴細胞減少占比82.1%;
在多元競爭風險模型中,重癥肺炎與入住重癥監護病房(ICU)、機械插管通氣或是死亡的關系不大(亞分布危險比9.80;95%置信區間為4.06到23.67)。
鐘南山等人在論文中表示,和之前在《柳葉刀》上發表的兩項研究相比,基于更大的樣本量和在全國各地招募的病例,最新研究得出的新冠肺炎病死率明顯變低(1.4%)。當計入廣東省的試點數據時,病死率更低(0.88%)。
據南方日報,鐘南山9日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種,它跟SARS冠狀病毒是“平行的”。根據目前觀察的情況,新冠肺炎的病死率約為2.7%,且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病死率雖然比普通流感強,但遠比SARS冠狀病毒、埃博拉病毒或H7N9流感病毒低。
針對目前廣東仍有部分地方存在談新冠肺炎色變的現象,鐘南山表示,大部分人只要早期發現后,保證充分的休息,并配合進行治療,就不會有問題,“要重視,但是無需恐懼。”
研究中26%患者無武漢接觸史
研究的數據從哪里來?
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團隊從31個省、市的552家醫院中提取了1099例經實驗室確認的,由2019-nCoV引發的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患者數據。
分析發現,患者中位年齡為47歲。各年齡段人群均有分布,15歲以下者占0.9%。女性為41.9%。其中,25.2%患者至少合并一種基礎疾病(如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該研究繼續證實了人傳人。僅1.18%的患者與野生動物有直接接觸,而31.30%的患者去過武漢,71.80%的患者與武漢的人接觸過。在這1099名患者中,2.09%為醫務工作者,43.95%為武漢居住者,26%的患者未去過武漢或接觸過武漢回來的人。這些結果印證了此前的一些報道,如家族聚集性發病、無癥狀感染者傳播等。
研究發現,中位潛伏期為3.0天(范圍為0至24天),低于此前預計的5.2天。這有助于指導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時間。
感染者就診時可能不發熱
在癥狀方面,發燒(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見的癥狀,腹瀉(3.7%)和嘔吐(5%)等消化道癥狀較少見。20.9%的患者在出現病毒性肺炎前或者無病毒性肺炎的前提下,僅存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值得留意的是,研究發現,感染者在就診時僅43.8%發燒,但住院后發熱比例達到87.9%。15.7%的患者發生嚴重肺炎。在新冠肺炎引發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中,不發熱的患者比SARS冠狀病毒感染者和MERS冠狀病毒感染者要多。論文表示,如果監測重點只關注是否發熱,這類感染者可能會被漏掉。
此外,在病毒傳播途徑方面,研究團隊發現除了飛沫和直接接觸外,在62例糞便標本中,有4例(占比6.5%)對新冠肺炎病毒呈陽性反應,另有4名患者的胃腸道、唾液、尿液中檢測到陽性反應。研究團隊建議,在衛生措施方面,應考慮做好胃腸道分泌的污染物傳播途徑的防御。
吸氧是目前主要療法
在治療方面,分別有38.0%、6.1%、57.5%、35.8%的患者接受吸氧、機械通氣、靜脈用抗生素、奧司他韋治療。在研究中,15.74%的患者為重癥患者。只有重癥患者接受機械通氣治療。
18.6%的患者應用糖皮質激素,重癥患者中應用率(44.5%)高于非重癥患者(13.7%)。5例重癥患者接受體外膜肺氧合治療。
住院期間,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為肺炎(79.1%),其次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3.37%)和休克(1%)。
根據更大樣本量和中國各地數據,研究團隊發現與此前報道相比,新冠肺炎的致死率較低,約為1.4%。根據2月6日全國發布的官方數據,全國28018例患者的病死率為2.01%。
研究團隊總結,2019-nCoV通過人際傳播迅速傳播,中位潛伏期3天,病死率相對較低。在一些2019-nCoV感染的患者中,放射學檢查結果正常,可能不發熱,腹瀉少見。該疾病的嚴重程度(包括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白血球/淋巴細胞計數和胸部X線/ CT表現)預示了不良的臨床結果。
嚴格、及時地采取流行病學措施,對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關重要。對于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持續不斷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