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是什么?
鴻蒙現身,神秘面紗終于被揭開。
8月9日,在華為2019年消費者業務開發者大會的第一個演講環節,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正式發布鴻蒙操作系統。
余承東稱:鴻蒙OS是一款“面向未來”的操作系統,一款基于微內核的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它將適配手機、平板、電視、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等多終端設備。華為提到,鴻蒙OS將著力構建一個跨終端的融合共享生態,重塑安全可靠的運行環境,讓開發者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為消費者打造全場景智慧生活新體驗。
鴻蒙OS雖然是一個操作系統,但目前它和人們期待的“Android挑戰者”的定位還不太相同。
鴻蒙OS第一個落地產品是8月10日首次亮相的新品類——華為旗下榮耀的智慧屏,而并不是哪臺手機。根據華為的規劃,2020年鴻蒙OS 2.0落地的產品包括國產PC、手表手環和車機。2021年鴻蒙3.0落地產品包括音箱和耳機,2022年之后鴻蒙OS開始運用在VR眼鏡里。
從發布會上給出的種種信息來看,它并不一定是我們期待的那個“挑戰Android”的手機操作系統。
余承東在接受包括PingWest品玩(公眾號:wepingwest)采訪時談到,“如果Android操作系統無法使用了,我們可以隨時啟用我們的鴻蒙。但我們還沒有那樣做,我們還是希望支持Google的Android生態。”鴻蒙OS面向全場景智慧化時代而來,它更多代表著華為在IoT領域的野心。
同時,鴻蒙OS也賦予了這屆華為開發者大會更多的歷史意義和使命。在今年上半年華為集團被美國商務部加入“實體清單”后,集團開始給消費者業務“補洞”,這也將是華為消費者業務第一次正式的大規模的亮相,它也將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回應——回應華為如何可持續發展,是否能繼續支撐集團健康成長。鴻蒙OS將會給消費者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2019年的華為開發者大會多多少少還帶有這樣的色彩。
當然,我們最需要關注的還是鴻蒙OS。在主流硬件廠商都在談參數、說設計以及講價格之外,中國終于有了這樣一家廠牌,認認真真得聊上了操作系統,認真聊上了軟硬件生態以及如何升級軟件底層架構讓用戶體驗到更多的全新特性——這家已經讓消費者業務作為核心支撐業務的通信公司的開發者大會,它與微軟的Build、蘋果的WWDC也越發相似了。而這應該也是這家中國公司成為世界級公司的客觀基礎。
提起鴻蒙,忘掉手機
余承東說,鴻蒙OS雖然是一個操作系統,但它有Android和iOS的誕生邏輯不同。
過去PC時代,DOS、Windows、macOS,這樣的操作系統伴隨著PC產生而來。10年前,隨著我們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Android OS和iOS應運而生,開啟了我們移動互聯網的黃金十年。在這個黃金十年,有很多移動終端出現,他們對設備和操作系統的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現在處于一個時代變革的節點,“未來萬物互聯,大量智能終端出現,大量IoT設備形式非常多,我們是不是為每一種硬件開發OS呢?”余承東在發布會上提出疑問。
鴻蒙OS就是面向這種全場景而來,它是一款基于微內核的面向未來而開發的全場景分布式操作系統。
第一個重點在于“分布式”。“分布式架構首次用于終端OS,無縫式協同,采用分布式軟總線,硬件能力可以實現虛擬化、資源化。”余承東說。
簡而言之,通過操作系統分布式軟總線讓同一個帳戶下的多種終端能夠實現硬件能力跨終端之間調用,比如手機調用大疆無人機、榮耀智慧屏的攝像頭。
得益于架構的整體進化,這只是鴻蒙OS主要特性的四部分之一。余承東通過分布架構、天生流暢、內核安全以及生態共享解讀了鴻蒙OS的優勢。
華為介紹,鴻蒙OS通過使用確定時延引擎和高性能IPC兩大技術解決現有系統性能不足的問題,它將實現更流暢的任務執行。確定時延引擎可在任務執行前分配系統中任務執行優先級及時限進行調度處理,優先級高的任務資源將優先保障調度,應用響應時延降低25.7%。
最關鍵的革新其實在于微內核,內核是系統整體架構的基礎。鴻蒙OS采用微內核,內核小,可以實現形式化驗證,顯著提高安全。
余承說,“因為微內核天然沒有ROOT,不需要ROOT權限,我們把微內核每一層進行了線程調度,放入微內核。圖形圖像調用、文件管理、電源管理、內存管理可能都涉及安全,但是每個單獨加鎖,沒有統一鑰匙可以開所有房間門的鑰匙,不可能拿到一個地方攻破所有地方。外核服務相互隔離,提供性能級安全,把宏內核方式變成兩層,從源頭提升了安全級別。”
余承東提到,華為希望用一個鴻蒙內核代替Linux等所有內核,但是同時我們通過外核,對上面用戶程序框架API來支持所有應用,包括讓用戶開發的Android 應用、Linux、Unix應用......開發環境、開發語言、多種操作語言、多種平臺,開發應用都能在上面運行,包括WEB、HTM5、Linux、Unix。但鴻蒙內核帶來了更加高安全、高性能。
所以鴻蒙OS也有助于提升開發效率。鴻蒙OS憑借多終端開發IDE,多語言統一編譯,分布式架構Kit提供屏幕布局控件以及交互的自動適配,使開發者可以基于同一工程高效構建多端自動運行App,實現真正的一次開發,多端部署,提升開發效率。
全場景、開源和萬物互聯的時代
倘若我們從發布會中抽離出來,再來看鴻蒙OS,其意義遠大于發布會上所說。
第一,近兩年行業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出現了連續負增長的情況。
一方面是由于手機硬件遇到了瓶頸,另一方面也因此讓用戶換機率大大降低。到這個時期,用戶已經不寄望于手機本身性能有多強,他們想要通過手機完成更多的事情。
在后智能機時代,原本手機扮演的角色會被分散到了其它硬件產品上,稱作“去中心化”。舉個例子,手機能夠打電話上網,那么智能音箱、電視也能夠從手機那接過相應的操作,并繼續該任務。這是智能家居行業發展的一種成熟形態,亦是鴻蒙OS對應的場景。
當下,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的家電廠商,都在積極布局物聯網。可行業中還未有一個足夠統一、強大的物聯網操作系統。
第二,家庭物聯網、車聯網以及工業物聯網,設備與設備之間想要達成良好的協同關系,對于網絡低時延和吞吐量有著很高的要求,例如遠程手術容不得網絡一絲一毫的誤差,目前主流的4G網絡無法滿足。
好在5G比我們想象中來得要快。今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國內三大運營商發放了5G商用牌照,它加速了5G時代的來臨。盡管5G更豐富的應用場景仍處于探索當中,但可以確定的是,物聯網行業將會從中受益,鴻蒙OS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5G之前,華為早早開始布局IoT。面向所有的合作伙伴,華為逐漸組建了HiLink、LiteOS和IoT芯片三件套的打法。
而華為本身的全場景戰略(1+8+N),手機其實并未處于最核心的位置。華為強調各個不同智能硬件、甚至平臺之間的協作。就算是華為的手機,也能打開寶馬的車門。
按照這個發展路徑,已默默研發的鴻蒙OS的亮相只是早晚的問題。過去華為所提到的LiteOS和IoT芯片在打破平臺、端與端之間的界限,未來這樣的事情將交給鴻蒙來做。
華為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說,鴻蒙OS架構中的內核未來將會把之前的Linux內核、鴻蒙OS微內核與LiteOS合并為一個鴻蒙OS微內核。未來幾年內,鴻蒙OS將逐步應用于可穿戴、智慧屏、車機等更多智能設備中。
第四,鴻蒙OS開源是必定的。同HiLink組建的理念一樣,華為希望新生態開源通過產業鏈的共同努力而建立。因為生態的繁榮并非靠華為自己,而需要許許多多的開發者、合作伙伴。
因此華為不僅將鴻蒙OS開源,同時提高了耀星計劃的補貼金至10億美元,以鼓勵全球的開發者加入生態建設,鴻蒙OS自然會從中獲益。
PC時代的Windows,移動時代的安卓,萬物互聯時代的.....?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全球,其實目前還未有一個真正的、較為完整的物聯網系統面世。
今天的Google,擁有Chrome PC,平板、手表都有Android的系統。相反,蘋果卻走向了獨立,iPhone、iPad、Apple Watch都有自己的系統,未來設備的融合或許會越來越獨立?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操作系統的機會都在于產業變革的初期,而隨著系統的建立,逐漸累積的生態內容也將構成操作系統的護城河。
以移動互聯網的挑戰者為例,三星Tizen從可穿戴領域發起,而微軟移動業務從強悍的PC市場滲透,兩者都鮮有效果,都是因為iOS和Android早已構建了生態的護城河。
當然聊到Google,我們更多應該從物聯網系統的角度來看,鴻蒙OS其實看起來更像是Google尚未正式面市的Fuchsia,華為的優勢是它已經將它用于榮耀智慧屏,這是一種率先嘗試。
鴻蒙OS在華為內部鋪墊已久, 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總裁王成錄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從EMUI5開發的時候,軟件工程團隊就投入了大概40%的人力。而余承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目前研發團隊大概有近5000人投入到鴻蒙OS的開發工作。
互聯網公司其實對操作系統也有嘗試,比如阿里云的YunOS。余承東認為,互聯網公司做不起來,是因為他們沒有強大的終端能力。“我們每年超過3億臺終端,其中手機2億多,相比他們,我們更容易打造生態,但是打造生態本身不容易。”
“不謙虛地說,我們可以一夜之間,將所有手機都升級到鴻蒙。”余承東說這是華為的優勢。
如果從未來回看,鴻蒙OS一定是具備歷史意義的。
鴻蒙OS不只是一個后智能手機時代的操作系統,它的重要意義也不將只是開源共建,它的分布式和跨平臺特性似乎在抹平云和端的邊界......在面向下一代軟件硬件變革的歷史進程中,鴻蒙OS在全球創新史上也將是一個開創性的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