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超10%,聚焦細分領域塑發展新格局

(張小泉廚房三國系列產品)
每一個故事都有一段難以磨滅的歷史,394年前的張小泉品牌誕生于杭州大井巷,提到大井巷也許并不為大眾所知,但說到相鄰的河坊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歷史上大井巷因“井”而得名,被譽為“錢塘第一井”。也正是這口古井見證了杭州千年變遷,也見證了張小泉的步步成長。

“利似春風二月天,掠波燕子尾涎涎”。明朝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張小泉剪刀店落戶杭州,設于大井對門,剪刀因其鋒利無比、廣受市民好評。《武林市肆吟》就將其事跡載入書中,起名《大井對門張小泉剪刀店第一》。清同治年間,范祖述在撰寫《杭俗遺風》一書時,講到了杭州獨特的手工業產品“五杭”,書中記載:“五杭者,杭扇、杭線、杭粉、杭煙、杭剪也……杭剪唯張小泉。”

(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張小泉昔日場景重現)
時間進入20世紀,作為刀剪翹楚的張小泉代表當時的民族工業走出國門,并參與了各類國際賽事取得驕人業績。無論是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還是1926年費城世博會都獲得了大獎。在1929年首屆西湖博覽會時,獲得西湖博覽會最高榮譽——特等獎,一度引起中外客商爭相訂購。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張小泉制造工藝的改進,一改過去刀剪業作坊式手工加工舊貌,研發了一系列工業制剪機械,讓產品質量和產量快速增長。在國家組織的五次全國剪刀質量評比大賽中,榮膺“五連冠”殊榮。時至1991年,張小泉從全國1600家中國大陸的老牌企業脫穎而出,榮獲國家貿易部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在2006商務部重新認定的1000家中華老字號中,張小泉又成為首批重新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并以國家商務部的名義授予牌匾和證書。品牌榮耀的延續需要技藝傳承的背書,同年,張小泉憑借剪刀鍛制技藝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傳承之下也涌現出了如手工鍛造技師施金水、徐祖興這樣一位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張小泉歷史榮譽)
有了國家的認可和自身文脈的傳承,成就了張小泉如今刀剪行業領域的龍頭企業的地位。在“良鋼精作”的祖訓之下,張小泉陽江智能制造基地的刀剪實驗中心和廣東博士工作站建立,更是期望通過吸納高精尖人才和博士創新團隊,能夠不斷打造迭代智能制造設備,讓企業長期處于市場領先水平。在企業系統創新、自主供給、智能化工業體系的情況之下,將刀剪行業向智能制造之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