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鏡“千元時代”降臨:誰能復制“寧德奇跡”?
銷量上,據追風交易臺消息,中國AI/AR眼鏡市場正迎來爆發式增長期,預計2024-2030年出貨量將實現56%的復合年增長率,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0億美元,出貨量達到700萬臺。
不少朋友好奇,之前還沒有廣泛普及AR眼鏡,怎么突然爆發了呢?
這離不開價格門檻的極速下降,根據前瞻研究院數據,AR眼鏡的消費均價已經由21年的約1.5萬元人民幣,降至25年的2500元人民幣上下。
更低的價格一方面意味著消費者嘗鮮的成本更低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行業技術的進步。
價格的下降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就像原來賣70萬的特斯拉,能走入尋常百姓家,就是依靠三電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
AR眼鏡的“三電技術”,就是合計占總成本的45%-55%光學顯示模塊,在企業的不斷探索下,迎來了自己的技術奇點。
技術定方向,設計定格局
光學模塊的降本,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技術的進步,二是整機設計方案優化。
一、LCOS+光波導:巨頭背書、輕量化突破
目前市場上,主流方案有DLP、LCOS、OLED和Micro LED。
其中,DLP和LCOS都是采用外部光源,OLED和Micro LED則依賴自發光,LCOS和Micro LED被認為是未來AR眼鏡微顯示方案的主流趨勢。
目前Micro LED優點非常明顯,輕量化效果好,亮度夠,能滿足所有場景使用,極限分辨率也夠高。
但是,Micro LED是近幾年才被發掘出來的新路線,放到AR眼鏡上,有三個致命的缺陷就更被凸顯出來了:太貴,良率低,全彩化難度大。
這就直接導致成本的飆升,體驗感也談不上顛覆性。而這三點,正好是LCOS方案的優勢。
第一,LCOS用的是偏振光,需要激光光源,LCOS與激光的適配性,行業內人士都知道,由于激光的高相干性,LCOS(硅基液晶)與激光光源的結合被稱為“絕配”。
簡單來說,LCOS 與激光光源的組合并非 “單一優勢疊加”,而是從光利用、顯示效果、形態適配到功耗的全維度協同,有1+1>2的效果。再直接一點,在外部光源這條技術路徑中,因為高適配性,它的呈現效果沒有明顯的短板。
第二,現在市面上AR 眼鏡采用的 “光波導”有幾種常見類型,比如 SRG(表面浮雕光柵光波導)、PVG(偏振體全息光柵光波導)、HOE (全息光學元件光波導),而“偏振光”(可以理解成一種有特定振動方向的光)有助于波導效果的提升。
而 AR 眼鏡里負責生成圖像的 “LCOS” 部件(相當于 AR 眼鏡的 “小屏幕”),它剛好能直接產生這種 “偏振光”。所以從技術架構角度,LCOS 產生的光和前面說的那些光波導特別 “合拍”,不用額外做太多調整就能配合好,設計起來自然更方便、更順手。

第三是成本,隨著技術的突破,LCOS是在工程投影和車載HUD等領域已經被驗證過的成熟技術,要知道,車規級產品的要求遠高于消費級產品。目前,LCOS在生產中的良率比較高,將來隨著規模擴大,成本也可以進一步下探。
當然,LCOS并不是完美的,在傳統認知中,它在小型化,輕量化方面不夠優秀。
不過,這方面,是有行業巨頭背書的。
在Meta早些時候的技術交流會中,曾發表了關于LCOS、Micro LED和LBS用于AR的論文,結論是LCOS是相對優秀的方案。
這篇論文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內容,加上他們在財報中披露的,每個月大約十億美金的投入都讓人有理由相信結論的正確性。
而且,在和供應商的合作當中,他們也確實開發出了0.7cc的產品,重量僅1.7g。
另外,根據彭博社消息,META將在9月中旬舉辦Connect 2025大會,并于會上發布其全新AR眼鏡Meta Celeste,該眼鏡或搭載單目全彩顯示屏,采用LCOS+陣列光波導組合方案。
二、設計優化:“一拖二”方案
一拖二方案,說白了,就是在設計上做減法,把原來在眼鏡腿上的兩個光機,縮減為眼鏡中間的一個光機,在重量,設計自由度等方面提高了AR眼鏡的可塑性。
最關鍵的是,減少一個光機,可以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完成的。
這樣,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同時,成本會迅速下降,按照成本比例推測,整機價格會下降30%左右。
綜合以上這兩點來看,現在的AR眼鏡,在技術,整機設計上完成度已經非常高了,只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的做優化即可。
接下來,市場將會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即技術進步帶來的降本--帶來規模化的成本下降--反哺技術的進步。
至此,AR眼鏡這個全新的硬件,算是真正的站穩了腳跟。
對投資者來說,在技術新舊交替的階段,往往會誕生非常多的投資機會,這些機會蘊藏在產業鏈當中。
蘋果難摘,需要尋找下一個寧德時代
技術新舊交替,在步入現代化工業社會之后,我們經歷的次數不算少了。
遠的不說,離我們最近的就是新能源汽車了,它完成了對燃油車的超越,也把像比亞迪、特斯拉這樣的主機廠,寧德時代這樣的技術供應商給帶火了。
另外,再往前數就是移動端對PC端的更替,這一時段的主機廠有華為、OPPO、蘋果,供應商有歌爾股份、中芯國際等。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性:他們不是半路出家突然崛起的,都是在行業深耕多年的企業。
就拿被網友戲稱為“寧王”的寧德時代來說,其前身ATL在2002年的時候,就已經拿到了蘋果、三星的訂單,2008年就開始做動力電池了。
比亞迪也一樣,幾乎是同一時間,消費電子,燃油車一把抓,才有了今天的“迪王”。
再比如華為,最早是做通信的,直到現在華為的信號依然是佼佼者,而蘋果在PC時代側重于軟件,如今的IOS系統依然是一家獨秀。
同樣的經驗一樣適用于現在的AR眼鏡,那些本就在行業內深耕的企業都值得關注。
只不過整個產業鏈經過近十年的高速發展過后,主機廠的品牌心智和資本積累已經形成,想要繞過老牌的華為,蘋果,Meta再做一個主機廠并不容易。
確定性的機會,還是在上游的技術供應商。
上文我們說到,從技術路徑看,目前LCOS+光波導是相對優秀的方案,從技術的角度來說,LCOS和激光光源是絕配,那在半導體激光光源方面有技術積累,又能將小型化輕量化落地的企業就值得關注了。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LCOS技術儲備相對厚實,又有微型化方案的企業當中,主要有兩家。
一是光峰科技,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與激光相關的核心器件的研發,相關業務發明專利居上市公司前列。
早在上市之初的招股書上,光峰科技其實就把AR定位成主要的戰略方向。在和投資者的互動平臺上,公司也表示“當前可用于AR顯示的空間光調制器包括LCOS、Micro led等,不同種類的空間光調制器原理不同,各有優缺點,需要的相關匹配技術也不相同,公司在上述技術路線均有相應的技術儲備。基于上述技術儲備,公司能夠根據不同客戶的客制化需求,快速進行定制開發,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
近日,據媒體爆料,光峰科技還在光博會上發布其最新研發的微型AR光機。該款微型AR光機與谷東智能全新推出的PVG光波導產品,在性能與技術原理上高度契合,二者的組合將在提升AR眼鏡整機綜合性能、成本控制方面實現顛覆性突破。
二是豪威科技,自創立之初就一直專注于影像傳感器及相關集成電路設計開發,目前是韋爾股份旗下的子公司。
另外,還有諸如歌爾股份、舜宇光學、理湃光晶這樣的在行業內深耕多年的科技企業,在AR方向上一直積極探索。
最后,從行業的角度看,在科技爆發的當下,硬件天花板逐漸顯現,消費電子產品的想象力已經不多了,AR眼鏡是眼下為數不多的確定性機會
所以在時代的趨勢下,能抓住下一個寧德時代很重要。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京公網安備:110106021300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