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做大模型,而是落在執行閉環,酷開智能體思路浮出水面

2025-06-10 19:06:00   來源:搜狐   評論:0   [收藏]   [評論]
導讀:  進入2025年,智能體成為AI產業的新入口。不同企業路徑分化明顯:有的強調大模型平臺能力,有的圍繞助手封裝展開,另一些則選擇從具體場景出發,構建可持續的服務閉環。  5月中旬,紅杉AI峰會提出共識:智能
  進入2025年,智能體成為AI產業的新入口。不同企業路徑分化明顯:有的強調大模型平臺能力,有的圍繞助手封裝展開,另一些則選擇從具體場景出發,構建可持續的服務閉環。

  5月中旬,紅杉AI峰會提出共識:智能體的競爭,將屬于那些扎根垂直場景、保持敏捷迭代、實現調度閉環的行動派。

  當主流玩家還在搭平臺、造系統,有企業已經開始從終端切入,以中大屏為載體在家庭和行業中快速落地。酷開正是其中代表之一,用一種“產品跑通”的方式,提供了另一種驗證路徑。

               

  

  一、大廠都在“拼路徑”,但智能體的方向還遠未統一

  隨著智能體概念的迅速升溫,不同類型的企業正基于自身資源結構和能力稟賦,走出差異化路徑。在當前的產業格局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方向:

  其一是以百度、阿里等為代表的大模型平臺路徑。這類企業以基礎模型為核心,構建智能體開發平臺和工具鏈,提供包括智能體構建、管理和分發在內的一整套框架,目標是吸引C端開發者構建應用生態。

  其二是以釘釘、飛書為代表的應用型路徑,主要圍繞現有產品場景,嵌入AI助手功能,用于提升辦公、溝通、流程管理等環節的效率。這類智能體多以內嵌形態出現,強調提升已有產品體驗。

  其三則是以酷開、小米等為代表的終端型路徑,直接以硬件設備為承載,通過軟硬一體方式將智能體能力嵌入家庭或車載場景中,并圍繞具體使用需求構建服務鏈路。

  

  盡管路徑不同,目前不少平臺型和助手型產品仍以搭建開發基礎為主,核心在于吸引開發者構建應用內容,重點放在工具能力的完善與資源接入上,而非直接面向終端用戶展開服務。因此,在實際使用場景中,這類路徑大多還處于早期探索階段。

  從整體趨勢看,一個智能體路徑要真正“跑得通”,至少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能夠嵌入真實的使用場景;第二,可以建立穩定的交互鏈條與反饋機制;第三,具備一定的復用性和遷移能力,能夠在不同場景中持續演化。

  這些標準,正逐步成為衡量智能體“是否落地”的關鍵尺度。

  二、酷開:不是搭平臺,而是“從終端出發”的智能體范式

  酷開的智能體策略并非從平臺或模型出發,而是直接在電視、閨蜜機等中大屏終端上構建智能交互能力。以用戶真實使用為基準,它將AI能力融入設備系統底層,形成“產品即智能體”的服務方式。

  這一體系的底層能力源于十多年的智能終端積累。自2011年推出酷酷聊天電視以來,酷開不斷引入語音識別、多模態感知、內容推薦等技術,并于2022年推出酷開9.0自動化運營系統,構建起完整的智能基礎架構。

  

  目前,酷開已圍繞六大高頻需求場景布局專業智能體,分別為:影音智能體、學習智能體、健康智能體、生活智能體、創作智能體與設備智能體。這些能力以組件形式嵌入終端系統中,具備即調即用、任務導向的服務屬性,并支持在多任務環境中靈活調度。

  為了提升整體交互效率,酷開系統設計基于“三大技術特性”:

  ●長記憶,通過記錄用戶偏好和交互歷史,實現個性化推薦與連續服務;

  ● 快思考,在識別用戶語音或視覺輸入后,快速解析意圖與任務內容;

  ● 秒行動,服務鏈條以本地調度為主,組件調用直接完成響應,無需等待加載或跳轉操作。

  酷開強調任務處理優先在終端完成,核心服務以本地部署為主,降低延遲與算力消耗,同時強化用戶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

  To C側,酷開已在電視終端部署百萬級設備,用戶通過語音完成頻道切換、學習搜索、健康問診等操作,留存率與使用頻率雙高,形成了交互閉環的原始樣本庫;To B側,其“能力授權+API接入+本地部署”模式,已落地于車企、酒店、運營商等多個行業客戶,為智能車機、客房系統、終端語音助手提供定制化能力輸出。這種輕量架構 + 硬件協同的方式,用統一的技術框架輸出定制化智能體服務。

  三、不是炫技,而是跑出閉環的“行動派”

  大模型時代留下的一條行業教訓是:參數技術領先,不等于產品閉環。智能體的發展節奏更快、顆粒度更細,真正的競爭點不是模型能力的堆疊,而是誰能率先“跑出一次完整閉環”,從而掌握下一階段的路徑主導權。

  酷開的路徑,不是從平臺向下延展,而是從終端往上搭建。它搭建的不是模型調用框架,而是一套圍繞用戶交互任務、持續優化執行結果的智能服務系統。每一次任務執行的完成率、響應時間、反饋質量,都會反哺系統的調度邏輯,并在產品級實現可見的行為演化。

  在紅杉AI峰會上,被頻繁提及的三個關鍵詞是:敏捷性、場景性、閉環性。酷開的智能體產品架構,恰好回應了這三點:從場景出發,拆解任務、封裝組件,形成本地閉環。調度體系并不依賴云端集群,而是通過終端協同和輕量響應,確保低延遲、快調用,并可進行持續優化。

  與“定義智能體”不同,酷開選擇的是“執行智能體”。不是提出標準、等待應用,而是用真實產品的交互頻率跑出調度邏輯,用結果反饋反向構建系統能力。

  在行業仍大量集中于模型精度與推理參數時,酷開提供的是另一種類型的答案:閉環系統本身,也是一種智能體競爭力。它不靠堆大模型,不追求通用生態,卻用一套結構化的執行路徑,在中大屏設備、家庭終端和部分B端部署場景中,真實運行并逐步擴展能力邊界。

  正如紅杉AI共識所指出的那樣,時代屬于那些“能用產品跑出來的公司”。酷開的智能體路徑雖然不張揚,但已用實際落地效果證明:參數不再是唯一衡量標準,執行閉環和場景密度,才是“新一代入口”的真正護城河。

分享到:
責任編輯: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