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團資本騰挪術:剝離虧損資產 追逐科創板概念股
據了解,自2018年12月TCL集團重組以來,產業金融與投資創投業務成為這家家電巨頭的重要布局領域,并頻頻涉獵資本市場。僅在上述公告發布的6天前,TCL集團發布擬增持上海銀行(601229.SH)股份的消息。
截至2018年末,TCL集團創投業務管理的基金規模為93.65億元人民幣,累計投資項目108個,主要投資于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半導體以及大數據等領域。
與此同時,TCL集團還對旗下資產進行剝離。公告顯示,截至2019年7月16日,集團資產處置凈收益約為11.5億元人民幣。TCL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剝離資產的原因主要是推動公司資金、技術等要素向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核心主業聚焦,進一步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集團等。”
觸角延伸金融領域
7月18日,上海銀行公告顯示,公司收到上海銀保監局批復,同意TCL集團通過A股市場以集中競價方式增持公司股票至持股比例5%(含)以上,有效期自上海銀保監局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之日起6個月內,增持后持股比例不超過6.5%。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TCL集團共持有上海銀行5.45億股,占流通股本比例為4.99%,是上海銀行第四大股東。
此次增持上海銀行,是TCL集團在其上市后的又一次投資參股行動。2015年4月3日,在上海銀行IPO前夕,TCL集團發布了《關于認購上海銀行定向增發股份并開展戰略合作的公告》,宣布認購2.01億股上海銀行定向增發的股票,成為當時上海銀行第六大股東。
此次TCL集團擬增持上海銀行,持股占比不超過6.5%,按目前持股比例計算,TCL集團將通過二級市場將最多買入占比1.51%的上海銀行股份,約為2.14億股,若按近期上海銀行7月30日收盤價9.27元/股計算,收購上述股份預計將花費至少19.83億元。
TCL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公司增持上海銀行股份,是為了更好支持主業發展,完善產業金融的平臺整合基礎和產業鏈金融服務能力,并強化雙方產融互補的深度合作,此次公司對其未來經營發展長期看好。
除投資上海銀行之外,TCL集團旗下還有金融和資本板塊。自2014年10月TCL集團成立金融事業部以來,TCL金融板塊業務已涵蓋了財務公司、第三方支付、小貸、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等板塊,逐漸形成一股產業金融力量。
2018年財報顯示,TCL金融主要包括集團財資業務和供應鏈金融業務,年末對公金融客戶已超過1.3萬家,零售金融注冊客戶接近5萬;TCL資本由創投及財務投資業務和鐘港資本構成,截至報告期末,創投業務管理的基金規模為93.65 億元人民幣,累計投資項目108個,持有多家上市公司股票。
在熱門的消費金融領域,TCL集團也頻頻涉獵。第三方數據顯示,通過參股上海銀行,TCL集團也可以間接持股尚誠消費金融(上海銀行持股38%),目前還持有湖北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消費金融”)20%的股份。
目前,湖北消費金融主營“嗨花”“嗨貸”和循環授信額度產品“嗨循環”,其官網顯示,現已服務客戶超過200萬。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湖北消費金融總資產72.01億元,凈資產7.01億元,營業收入8.22億元,凈利潤1.03億元,同比增長129%,增速較快。
受益于對湖北消費金融的股權投資,TCL集團于2018年錄得按權益法確認的投資損益為1994.3萬元,累計投資損益為1.40億元。
產業觀察分析師洪仕斌向記者分析,“TCL集團作為家電領域的龍頭企業,逐漸面臨著美的、格力以及海爾的寡頭競爭,在家電主業實現業績大的突破并不容易,所以TCL通過自身的平臺和資金優勢,投資創新型和金融企業,包括其他上市公司,不失為一條好的出路。”
重組剝離虧損資產
7月16日,TCL集團發布《關于2019年半年度凈利潤增長的說明》,公告顯示,公司已收到重大資產出售的全部交易價款,資產處置凈收益約為11.5億元人民幣,該收益已于報告期內確認。
此次重大資產交易可以追溯到去年12月,彼時TCL集團拋出一份重大資產出售方案,宣布擬以47.6億元向TCL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TCL實業控股”)出售9家公司的股權。資料顯示,TCL實業控股成立于2018年9月,第一大股東為李東生和TCL高管的持股平臺寧波礪達致輝企業管理合伙企業,出資9億元持股比例30%。
這也意味著TCL集團將旗下消費電子、家電等智能終端業務以及相關配套業務悉數轉出,TCL集團由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與智能終端產業兩大主業,變更為聚焦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
被剝離的智能終端業務中,以手機業務為主的TCL通訊連續三年錄得虧損,2016年、2017年、2018年虧損額分別為4.56億元、20.36億元、3.23億元,2017年經過業務調整后,TCL通訊的虧損額逐漸收窄。整體來看,2018年智能終端業務群從2017年巨額虧損轉為當期盈利,實現利潤近3億元。
TCL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剝離資產主要是因為半導體顯示及材料與智能終端兩大核心主業的組織流程、管理邏輯均顯著不同,剝離智能終端及配套業務有利于兩大核心業務區隔發展。
根據2018年財報數據,重組后TCL集團凈利率將由3.59%提高到7.35%;資產負債率將由68.4%下降到64.1%,同時將收到47.6億元現金; 員工數量由9萬人減少到3萬人。
當前,TCL集團的發展重心落在以半導體顯示業務為主的華星光電上。華星光電年內實現銷售收入275.37億元,占總銷售收入的24.53%,但其營收體量較2017年度下滑了9.64%。
家電分析師劉步塵指出,“TCL集團將終端業務剝離,源于其一個重要的判斷,即智能終端發展潛力不大,而且很難實現較高的盈利。將TCL集團改造成一家科技集團+投資公司,可以提升其在資本市場的價值。”他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液晶面板資源嚴重過剩,這一點對行業龍頭華星光電和京東方都不是好事。為了分散風險,TCL集團因此進入并投資了其他領域,但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
追逐科創板概念股
近段時間最受熱議的科創板概念股,也閃現著TCL集團的身影。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的首批9家科創板受理企業中,就有兩家是TCL集團的投資企業,分別是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元亨”)、晶晨半導體(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晨股份”)。
據TCL集團公告顯示,港股公司TCL電子(01070.HK)持有晶晨股份11.29%的股權;TCL集團作為LP參與投資的長江晨道(湖北)新能源產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持有利元亨3.76%的股權,有限合伙企業的認繳出資額為225.56萬元。
根據上交所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消息,6月25日,利元亨的首發上市申請通過上市委審議;6月28日,上市委員會審議結果同意晶晨股份發行上市。利元亨、晶晨股份分別成為今年科創板過會的第23家、第30家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TCL集團與晶晨股份此前有業務上的來往,晶晨股份成立于1995年,為多種開放平臺提供多媒體電子產品,包括OTT、IP機頂盒、智能電視和智能家居產品。
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晶晨半導體占據了機頂盒市場近50%市場份額,主要銷售客戶里面就有TCL集團。2016~2018年,晶晨股份向TCL電子(香港)有限公司關聯銷售金額分別為6036.87萬元、7339.90萬元、8562.40萬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25%、4.35%、3.60%。
根據天眼查數據,TCL集團高級副總裁和首席技術官閆曉林同時擔任晶晨股份的董事職位。
在重組過后,TCL集團以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為核心主業,并繼續保留產業金融及投資業務和其他業務,金融板塊業務的主要作用是平衡半導體顯示產業周期性業績波動的影響。
在資本市場不斷馳騁的TCL集團,正逐漸擺脫昔日的傳統制造業標簽。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曾公開表示:“TCL投資上海銀行不會僅是一個財務投資者。”在實業以外,TCL集團的高科技和金融版圖正徐徐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