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瞄準5G多元場景布局
聲明還顯示,自2009年起著手5G研究以來,華為已累計投入20億美元研發費用。目前華為已在全球30個國家獲得了46個5G商用合同,5G基站發貨量超過10萬個。
國內方面,2018年4月至今,華為已經在中國40多個城市與三大運營商開展了5G規模商用試驗,在城區、室內、高速公路、地鐵等多場景均已達到商用標準。
搶占5G市場
5G市場的發展潛力和前景早已毋庸置疑。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預測,2025年,全球將有29個市場開通5G服務,連接數達14億,中國將占據約1/3的市場份額,超過北美和歐洲的總和,位列全球第一。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2020?2025年期間,我國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達10.6萬億元,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
面對5G市場,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4月份曾表示,2019年華為運營商業務要抓住5G第一波商業機會。華為在5G商用方面的發展,也源于相關產品研發和技術儲備。例如覆蓋2G?5G的刀片式基站、5G終端基帶芯片巴龍以及終端處理器芯片麒麟980、5G?商用終端CPE?Pro等等。
另據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報告,截至2019年4月,中國企業申請的5G通信系統SEPs(標準關鍵專利)數量已經位居全球首位,占比34%,而華為以15%的SEPs份額成為世界5G專利龍頭。
在這方面,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近日公開表示,目前華為在5G網絡相關人員已超過1萬名,預計今年華為在5G上的研發投資會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未來華為還將持續加大在5G領域的投資。
從5G通信建設的需求端來看,通信專家項立剛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內市場未來最終可能需要800萬?1000萬個5G基站。值得注意的是,受此前5G商用牌照尚未發放的限制,華為所獲得的5G商用訂單均來自海外市場。
對此中信證券在最新研報中預測,基于華為在5G上的技術優勢、商用成熟度、成本優勢等,未來其在國內5G電信設備市場的占有率有可能提升至55%。
多元化場景布局
實際上,對于終端的用戶而言,5G帶來的一項直觀感受便是網速的提升。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近日“實測”結果顯示,目前5G下載速率超過1Gbps,甚至可以達到1.2Gbps以及更高。
然而網速遠非5G商用的全部。前瞻產業研究院在相關報告中指出,隨著商用進程深化,5G技術將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及AI等關聯領域裂變式發展,賦能垂直行業并深度融合,形成圍繞5G的大生態圈。
以物聯網領域為例,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北京對象研究院院長趙振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5G牌照的發放宣告了中國正式進入基于5G的物聯網時代。而華為先后布局了IOT、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幾乎所有5G物聯網的關鍵節點,5G商用的進一步發展,也將同時提升華為在各個節點的發展速度。
趙振營也表示,未來除傳統通信產業鏈中的元器件制造商、通信設備商、運營商、終端廠商等參與者外,還會增加跨行業硬件設備運營商這一新興角色。華為的多元化場景布局,也讓其具備了跨行業硬件設備運營商的特性。
例如在汽車行業,華為并非親自下場造車,而是選擇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在智慧城市領域,華為將5G等基礎信息設施視作智慧城市生態成長的底座等等。
華為此前發布的《5G時代十大應用場景白皮書》就曾列舉了車聯網、智慧城市、無線醫療等5G商用場景。華為方面也曾表示,華為持續大力探索5G新應用,在電力、制造、交通、漁業等多個領域,聯合全球近300家合作伙伴,基于實際作業場景部署5G創新方案。
對此,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此前華為上海研究所的5G匯報會上也有所總結。他提出華為要多路徑、多梯次、多場景,來構筑未來5G勝利的基礎。具體來說分四個梯隊,A梯隊負責認證理論的可行性;B梯隊負責產品適用性,例如是否高質量、易生產、易交付、好維護等;C梯隊要按客戶需求完成多場景化應用;D梯隊研究用容差設計和普通的零部件,做出最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