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5獲國家科技獎,海信做對了什么?

2020-01-13 11:03:15   來源:家電消費網   評論:0   [收藏]   [評論]
導讀: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海信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共同完成的基于小兒肝膽胰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研發、臨床應用及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海信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共同完成的“基于小兒肝膽胰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研發、臨床應用及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這是海信自2010年以來,第5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作為我國科技類的最高獎項,國家科技獎,是全國層面上的科技創新擂臺賽,也是科技界至高無上的榮譽。能夠頻頻上榜,海信做對了什么?

  從To C到To B全面開花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含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三大獎”。自2010年以來,海信共計獲得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另有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能夠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項目,通常具備很高的創新質量和轉化程度,并能為行業發展指明創新方向。

  以此次海信與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共同完成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例,它解決了長期困擾外科臨床的不能進行直觀手術規劃的痛點,實現從“傳統”到“精準”手術治療的根本轉變,是中國醫學史上頗具意義的一項突破。目前,全國百余家三級以上醫院已經利用這一科技創新的成果,救治8000余名疑難疾病患者。

  近10年來,海信獲得的5項國家科技大獎中,有3項集中在To C領域。如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DTMB系統國際化和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實現了我國數字電視強制性國家標準升級為國際標準的歷史性突破,提升了國際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另外,海信網絡公司獲得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海信醫療公司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則顯示出海信在To B領域的創新實力。從To C到To B全面開花,透過國家科技獎榜單,能夠清晰地看出海信由一個家電企業向科技企業轉型的身影和實力。

  勇闖技術“無人區”最高可獎800萬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海信能夠成為獲獎大戶,與其對技術的常年堅守密不可分。

  作為一家始終帶著“技術立企”標簽的企業,50年來,技術創新已如同基因一般滲入到海信的方方面面,成為海信企業文化里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在內部會議上曾多次表示,一個進取的企業,一定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要在創新上要有敢為天下先和冒險的精神。

  在海信,完成高難度、高水平項目是研發人員晉升的必要條件。

  這一點,激光顯示研發部總經理鐘強深有體會。“要做就做行業內領先、全球領先,事先就論證清楚,通過什么方式來領先行業內其他產品,我們一直按這種定位和思路做科研項目——自豪的是,我們真的能達到這個標準,做出來的幾乎是全行業領先的。”

  為鼓勵技術人員勇闖“無人區”,海信近期將頒布實施《勇于突破重大前沿研究課題的激勵機制》,對主動承擔重大前沿創新性研究課題承擔者,最高給予800萬元獎勵。

  對于創新和技術實驗的失敗,給予寬容和激勵,也是海信創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海信激光顯示公司首席科學家劉顯榮經常提到一個細節:在研發激光電視樣機時,前后共做了13個方案,都失敗了。通過一系列綜合性試驗,最終發現原來的方案設計存在問題,必須得推倒重來。這意味著,之前的模具全部作廢,又得重新投入幾百萬去開模。

  “集團領導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這可能是其他技術團隊沒能研發出激光電視的原因。”劉顯榮說。

  而在海信,像這種鼓勵創新、允許試錯、用開放的態度擁抱新技術,潛心學習,自我突破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拒絕短視 絕不投機

  “挺進技術無人區”是企業應對未來最好的護城河,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要忍受長時間的寂寞。如果細究會發現,海信獲得的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背后都凝聚了研發團隊多年的心血。

  2019年10月,經過了5年的技術儲備,3年研發,解決了上千個技術問題,又經過9個月近千余項嚴格測試后,海信第一款全面自主研發的彩色超聲診斷儀產品,成功獲得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證,成為海信深耕醫療影像領域、加快轉型發展的又一把科技“尖刀”,填補了山東省在超聲領域的產業空白。

  這種鈍感力和定力,同樣是海信“進化”的保障。拒絕短視、絕不投機,遵循關系國計民生和掌握關鍵技術兩條鐵律,以圖像與視頻數據處理技術作為核心技術,最終成為海信轉型發力醫療電子、智能交通等新興產業的動力和信心。

  以技術托底,海信從家電企業到高科技企業的轉型速度算不上快,但卻足夠扎實。無論是智能交通、光通信還是電子醫療,無一不是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如一日“苦行僧”般的修煉、持續不斷地研發投入和強大研發隊伍。

  即使在市場環境普遍遭遇“寒冬”的2018、2019年,海信在智能交通領域的研發投入占比依然在增長,2019年的增幅更是達到41%。與之相匹配的,是海信智能交通連續多年國內第一的市場地位。

  2019年9月,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100強排行榜發布,海信集團以超過833億元的戰略新興產業收入躋身前20,位列第14位,在家電企業中排名第一。

  走過50年,海信作為一個長期主義者的性格越來越鮮明。而在技術上的不吝投入,最終得到回報。

分享到:
責任編輯:zsz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