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頭顯國行版開售:預約火爆但銷量難評
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公司展示了新款Vision Pro虛擬現實頭顯。
體驗要排隊
北京商報記者登錄蘋果官網看到,想要預約體驗Vision Pro的消費者需要有一個蘋果賬號,登錄后選擇想去的線下門店及時間,相關事宜要通過郵件通知、確認,預約后,消費者可以享受30分鐘的Vision Pro Demo體驗,若用戶佩戴眼鏡,蘋果還提醒用戶攜帶眼鏡到店,以便選擇Vision Pro上相應的鏡片。
記者查詢發現,北京地區的預約體驗已經排到了7月3日。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也有“果粉”不急于前往蘋果門店,因為如今在望京、大望路的商場中已有商家提供Vision Pro體驗服務,一小時約100元。
有體驗過的用戶對記者談到,Vision Pro帶來的感覺前所未有,手勢識別特別精準,操作自然流暢,尤其是獨特的眼球追蹤功能,幾乎是讓用戶全方位、沉浸式地使用iPhone。不過也有用戶稱Vision Pro重量大、感覺沉,不需一小時,即便是30分鐘的使用也讓脖子有負擔,而且對一些鼻梁偏窄偏矮的用戶來說,Vision Pro也不能和面部完全貼合,有點漏光,這影響了沉浸體驗。
銷量不好說
在業內觀點看來,Vision Pro登陸內地后,無疑會成為消費電子新的熱點,在出貨上短期內也會形成一個高峰,不過這種熱情能持續多久并不好說。
產業觀察家丁少將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從美國方面近幾個月的銷售狀況看,仍然是想體驗Vision Pro的居多,真正入手的有限,買家還是以科技發燒友為主,一方面是因為產品售價較高,且相較于手機使用場景有限,讓消費者不得不三思而行;另一方面,在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蘋果也不會貿然大面積鋪貨,畢竟產品形象是其必須考慮的問題。
數據也印證了專家觀點,有公開消息披露,Vision Pro的情況不如預期樂觀,蘋果預計2024年的銷售量將僅為40—45萬臺,較之前預測的70—80萬臺大幅減少。知名分析師郭明錤指出,蘋果在早期就削減了Vision Pro生產訂單,這也可以看作蘋果對市場接受度的初步評估。
另外,此前海外發售Vision Pro的情況也可作為參考。今年1月Vision Pro開啟第一波預售時,不到5分鐘買家就擠爆了服務器,半小時內實體店直接售罄。開訂2小時后,發貨日期已經排到了3月甚至4月。
但許多國外消費者在試戴后紛紛要求退貨。重點關注蘋果公司消息的網站Cult of Mac面向讀者和社交平臺發布了兩份民意調查,得出的結果是分別有76%及45%的受訪者表示將退回Vision Pro。不過,許多尋求退款的早期用戶覺得,如果蘋果公司解決了設備問題(并降低價格),他們肯定會回歸Vision Pro的第二代產品。
內容存短板
另有業內觀點指出,不能簡單地用硬件出貨的邏輯考量Vision Pro,近年來蘋果的發展策略已然改變,硬件之外,蘋果生態、內容服務成為新的增長點,角色愈發重要,可以說iPhone、iPad等硬件都是蘋果生態的“入口”,而Vision Pro的使命是繼續為蘋果生態開疆拓土。
這一點在數據上也有所反映,根據蘋果最新財報顯示,服務收入成了公司最大亮點,該項目利潤率最高,且占總收入比重已達兩成,服務業務板塊在第二財季同比增長14.2%,約238.7億美元,高于市場預期的232.8億美元,已連續5個季度創下新高。蘋果服務類業務包括Apple Music、TV+流媒體平臺和iCloud訂閱,主要收入來自App商店,與此同時,iPhone、iPad的收入均有所下滑。
為完善內容生態,與Vision Pro一起推出的還有應用商店,蘋果方面表示,Vision Pro應用商店將包含超過100萬款應用程序,其中專門為Vision Pro開發的應用已超600款,除了影音、游戲之外,Keynote、Microsoft Office、Zoom等生產力工具也根據Vision Pro進行了調整。
但Vision Pro國行版面世后,市場則擔心內容生態跟不上。丁少將認為,如今包括蘋果在內的各大廠商都著眼于用戶黏性,關鍵就是把用戶納入并固定在自己的“生態圈”中,然而第三方應用也在不停爭奪用戶。在北美市場,蘋果可以與微軟及各家流媒體合作,共享用戶資源,但這種策略在中國大陸恐怕難以復制,用戶習慣的不同是重要隔閡,這或許也是國行版Vision Pro要面臨的阻力。
專家觀點認為,雖然目前也有不少國內企業投身于Vision Pro適配內容開發,但離真正成熟的生態尚有距離,這也是VR、XR領域普遍的困境。
事實上,Vision Pro所面臨的技術實現與商業上的瓶頸并非孤例。根據洛圖科技發布的新一期《中國消費級XR市場調研報告》,2023年中國消費級XR市場暴跌34%,相關設備全渠道銷量為61.3萬臺。同樣地,美國市場也大幅下滑,2023年VR、AR硬件的市場規模下跌了40%,僅有6.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