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流量泛濫 直播界的繁榮能走多遠?

2020-06-26 10:36:39   來源:新浪科技   評論:0   [收藏]   [評論]
導讀:  眾所周知,去年可謂網紅直播帶貨元年,以李佳琦、薇婭為代表的很多網紅闖出了一片天,沒有人能空手走出他們的直播間。這與他們自身多年來的努力和某細分等領域(如口紅、女裝、數碼)的專業能力密不可分。今年
  眾所周知,去年可謂網紅直播帶貨元年,以李佳琦、薇婭為代表的很多網紅闖出了一片天,“沒有人能空手走出他們的直播間”。這與他們自身多年來的努力和某細分等領域(如口紅、女裝、數碼)的專業能力密不可分。今年在疫情倒逼下,直播帶貨可謂真正有機會突然展現在每一個人的面前。很多之前對直播不屑一顧的商家或者消費者,開始第一次真正拿正眼打量直播。

  消費“反撲”中更是少不了直播的身影,不做場直播帶貨就趕不上這趟時髦的列車。見勢頭不錯,以羅永浩、劉濤這樣的商界大佬、藝人明星為代表的名人們,開始進駐各直播平臺,讓“坑位”費、“音浪”、傭金等概念開始為業外所熟知。各行各業,行業不論貴賤,公司不論大小,都要直播,萬物皆可播,不直播就似乎要與社會脫節。甚至以監管嚴格著稱的公募基金,也開始在合規紅線下開始一次又一次的直播推介嘗試。

  雖然羅永浩聲稱,一開始的直播不為掙錢,就是交個朋友。但畢竟大家最終圖的不只是人氣,還是要看粉絲變現的轉化率。不過直播當真可以無所不能?在不少跟風直播的商家看來,答案顯然令人失望,斥巨資請流量明星、耗費精力搞直播,收入可能連覆蓋成本都難。

  據《科技日報》報道,圍繞整個直播產業鏈,旱澇保收掙錢的主要是刷單灰色環節,各類直播平臺的漲粉、刷在線人數、刷播放量、刷直播點贊、刷各種禮物乃至沖熱榜等服務均有明碼標價,高到有操控數百乃至上萬會員的“刷量工會”,一鍵管理幾百臺云手機的云控系統,低到1塊錢就能買到一兩萬的播放量數據,價格如此“公道”透明,對有意數據流量造假的播主的確吸引力不小。

  對于直播刷量的批量化、規模化發展,平臺的態度卻很微妙。“大家都在買數據,不買你就比不過別人。”而部分直播平臺據說早把直播參與人數設置為實際人數的幾十倍乃至成百上千倍,業內司空見慣。直播平臺或被裹挾,或主動參與造假,這背后無疑是商業利益驅動與背后資本做大估值套現的壓力。對于皇帝新衣,業內可心照不宣地互嗨,但熱鬧之后,一地雞毛的結局恐難避免,花錢花心思的商家除了迎來大批量的退貨訂單,并無實質性收獲,坑位費變掉坑費,本想節約的廣告費并未省下多少,且無效果,可能還不如傳統媒體廣告投放。

  專業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在線直播的用戶規模將達5.24億人,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這說明看好直播的人并不在少數。但對于直播平臺的認知現在應該可以進入一個相對冷靜的成熟期,回歸直播的初心。直播平臺的主要精力不能用于“割韭菜”,而是要將信息技術作為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媒介和傳輸橋梁,開發便捷易控的溝通渠道、明了的布局和簡潔的鏈接,才能長久提高直播平臺和主播界面的流量。主播要注重消費者的實時互動反饋,積極觸發用戶的心流體驗。讓消費者體會到存在感,補償不能通過感官直接感知商品的缺憾,同時最終落腳在產品質量過硬前提之下的薄利多銷。在此背景之下的直播流量向銷售額方向的轉換才是健康與可持續的。

  當人們突然對一種常規商業模式之外的某些詞匯感興趣,幾乎總是意味著人類生活本身的改變,直播顯然正是這樣一種應運而生的大勢所趨,綜合這一段時間以來的直播得失,該是所有直播參與者做一個階段性梳理與總結再出發的時候了。

分享到:
責任編輯:zsz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