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服務 > IT網絡 > 正文

中芯國際回歸A股 芯片產業“變局”?

2020-07-17 07:25:28   來源:新浪科技   評論:0   [收藏]   [評論]
導讀:  在大眾萬般期待和快馬加鞭程序之下,7月16日,中芯國際回歸A股,登陸了科創板。  首日的高漲也在大家意料之中,盤中市值一度接近7000億,7月16日收盤價為82 92元 股,上漲了201 97%,市值最終為5917 52億元
  在大眾萬般期待和快馬加鞭程序之下,7月16日,中芯國際回歸A股,登陸了科創板。

  首日的高漲也在大家意料之中,盤中市值一度接近7000億,7月16日收盤價為82.92元/股,上漲了201.97%,市值最終為5917.52億元,募資金額達到四五百億元。

  至此,中芯國際一舉刷新了科創板的多個紀錄,從過會速度、科技股市值排名、募集金額一時無出其右。芯片產業巨無霸的歸來,能夠在境內資本市場獲得更大融資支持,獲得更高的估值,這對于資本技術密集的晶圓廠商而言非常重要。

  進一步說,此次上市也成為資本市場要大力投資半導體的風向標,同時國內大眾也能享受半導體市場紅利。

  在當下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中,又為中芯國際的IPO賦予了更多含義,國內制造龍頭將對國內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從而提速國產化。

  面對這樣的標桿性事件,也引發市場討論。有觀點質疑,這是泡沫嗎?有觀點力挺,這是國之重器,理應得到更多支持。也有觀點表示擔憂,中芯技術與龍頭臺積電存在不小的差距。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芯國際面臨著挑戰和機遇,但是即使有高科技泡沫也并非是壞事,泡沫與發展一路相隨,“過飽和”的進化方式,才能從中遴選出最適合生存的物種,我們需要更多高技術含量的半導體企業。

  再從更大的范圍看,無論中芯國際還是華為,都隱約指向一場未來之戰,一場關于5G、人工智能、半導體的競爭,一場關于產業高地的爭奪與博弈。

  中芯的征程

  晶圓代工歷史有過多次洗牌,中芯國際的路程也歷經坎坷。其創始人張汝京和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都曾在德州儀器就職,都回到中國臺灣建立晶圓廠,一開始張汝京成立了世大積體電路,但是最終賣給了臺積電。隨后張汝京來到中國大陸,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中芯國際,創業途中,中芯國際還遭到來自臺積電起訴的官司,發展之路并不平坦。

  如今,中芯國際已經突破了14納米的工藝,成為科創板首家“A+H”紅籌企業。回顧來看,中芯國際主要有三個發展階段,2000年~2004年是奠基時期,其在上海和北京建廠,并收購了天津摩托羅拉晶圓廠;2004年~2015年是積累時期,中芯國際逐步投產,8英寸和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業務兼備;2015年至今是高速發展時期,2015年其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實現28納米量產的企業,實現中國大陸高端芯片零生產的突破,并分別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深圳啟動生產基地的新建和擴建。2019年實現14納米FinFET量產,第二代FinFET技術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目前,中芯國際在晶圓市場上排名第五,根據集邦最新數據,在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圓市場上,臺積電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市場份額為51.5%,其次為占比18.8%的三星,緊接著是格羅方德(7.4%)、聯華電子(7.3%)和中芯國際(4.8%)。

  在這一高度集中的市場上,臺積電仍占據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5納米工藝已經量產,并在攻堅2納米。而格羅方德和聯華電子,面臨高昂的成本和技術壁壘,已經相繼宣布放棄研發7納米制程工藝。

  中芯國際還在持續投入,更廣的融資渠道也必不可少。2017年-2019年,中芯國際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57607.78萬元、447090.01萬元及 474445.66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6.72%、19.42%及21.55%。

  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此前曾指出,“做晶圓代工廠第一名賺錢,第二名基本不賺錢,第三名虧錢,所以一定要爭做前二名。”

  競爭上游并非易事,臺積電擁有的大量技術人員、生產經驗形成了非常高的護城河,三星在國家的支持下拼命投入,一心想要追趕臺積電。處于14納米產能爬坡階段的中芯國際,面臨強大的競爭對手,正在加速擴產。

  中芯國際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本次上市募集資金將重點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包括“12英寸芯片SN1項目”、“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與“補充流動資金”。其中,“12英寸芯片SN1項目”是中國大陸第一條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生產線。募投項目的實施將有助于公司進一步增強技術實力、豐富產品組合、擴大產能規模,進而全面提升公司在多種技術節點、多個工藝平臺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能力。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看來:“市場融資是必須的,芯片產業所需資金量巨大動輒幾十億起步,中芯現有融資大約能解決半年到一年的發展。另外,也需要政府資金及政策長期支持,而且資金和政策需要盡快落地。”

  他還向記者表示,基于理性戰略選擇,市場不必期待中芯國際開啟瘋狂追趕模式,不必渴望在短期內突破7/5nm以下工藝,“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代工的移動芯片,實現了規模化量產和商業化。這個工藝可以支持5G芯片發展,除了手機等移動終端,能夠讓產業維持一段時間。”

  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帶頭大哥”

  集成電路、半導體,作為體現國家競爭力的行業,是各國必爭的科技高地。國家層面也頻出政策,6月30日,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會議強調,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健全法律法規,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同時,在中芯國際的豪華戰略配售投資者中,有國家大基金二期、地方政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中金和海通等各方身影。從中可以看到國家對于半導體產業的支持決心,以及中芯國際和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聯動。

  比如,戰略配售投資者中的青島聚源芯星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出資人就包括上海新陽、中微公司、上海新昇、瀾起投資有限公司、中環股份、韋爾股份、匯頂科技、盛美半導體、安集科技、徠木股份、聚辰股份、全志科技、至純科技、江豐電子。這些都是半導體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將和中芯國際一起助力國內半導體的協同發展,加快國產化速度。

  此外,在29名戰略投資者中,中芯國際與其中的18家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他們都將與中芯國際開展業務合作,繼續在客戶導入、提升工藝、供應鏈拓展等各個方面進行戰略合作。

  在華為事件的連鎖反應之下,自主的呼聲漸強,國產替代的節奏正在加快。對于中芯國際如何帶動產業鏈發展,張孝榮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首先市場有需求,國內半導體行業正處于晶圓產能擴張的歷史機遇期,美國已經無法通過出口管制和技術封鎖來徹底消滅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隨著先進高端制造領域的摩擦不斷,中國將芯片行業聚焦國內的基本態勢越來越明顯,本土芯片設備需求強勁增長。

  其次,中芯國際具有一定實力,中芯國際作為國內代工龍頭,具備串聯及帶動封測、芯片設計等整個產業鏈的潛力。此外,根據國家基金規劃,投資方向將重點放在刻蝕機、薄膜設備、測試設備和清洗設備等芯片制造及上游設備領域。 這些領域也正是中芯國際的上下游企業。

  當然,中芯國際的回歸,并不會使得國內半導體實力一蹴而就,會有帶動作用,但也要遵循行業發展規律,國產化的培育需要時間。同時也不應閉門造車,需要以開放的心態聯合全球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

  芯謀研究就指出,在政策支持下,近幾年我國集成電路企業數目飛速發展——2015年到現在中國集成電路企業多了數千家。以設計行業為例,目前中國設計企業超過2000家,是全球其余國家和地區總和的3倍多。但“量變”卻未必會引起“質變”,半導體的國際趨勢是整合,事實證明,只有牽住產業牛鼻子,才能更好地發揮政策的傳遞效應和倍增效應。

  芯謀研究還認為,從產業規律來看,無論是技術創新、產業帶動,還是抵御風險、解決就業,乃至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大體量、平臺型、龍頭和制造型企業都是產業的中流砥柱。因此借力金融政策推動“大、平、龍、制”型企業的快速發展就顯得尤為關鍵。

分享到:
責任編輯:zsz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