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級操盤手,集體押注追覓廚電
有人曾在一家頭部家電品牌帶領凈水東北區域業務多年,對區域渠道了如指掌;有人有著經濟學背景、管理過近千人食品加工廠,操盤某家電品牌哈爾濱大區8年;有人從2023年投身創業,靠一款又一款清潔產品,快速打開臺州市場;也有人在高端家電與家居領域深耕十余年,跨界布局文化傳媒、大健康等多個賽道,始終走在品牌與渠道方法論的前沿。
他們的共同點是:經歷過大品牌的成熟體系,也擁有獨立闖蕩的市場直覺。他們手握千萬級資源,在家電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對什么值得代理,有著比誰都更敏銳的判斷力。在今年,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同一個新品牌——追覓廚電。
追覓廚電的首次亮相,是在今年3月的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距今不過一個季度。而就在這短短數月里,這個初出茅廬的新品牌,竟讓一批深諳行業邏輯、早已見慣風浪的生意老手為之傾心。
為什么?顯然不是賭運氣,更不是被眼前的補貼所吸引。相反,正因為見得太多、做過太多,他們才更在意一個品牌的底層邏輯:它是否擁有真正的技術力?是否能打破傳統路徑、帶來產品范式的轉變?是否具備重新定義行業的可能?
追覓身上可能有這種可能性。這不僅是一門新生意的開始,更是一群身價千萬的加盟商在時代轉折點上的共同判斷。
傳統的廚電賽道,正在發生什么?
十幾年來,廚電行業看上去波瀾不驚,品牌格局早已定型。老板、方太、美的等第一梯隊品牌,在全國范圍內完成了廣泛鋪設,不僅牢牢占據消費者心智,也壓住了渠道資源。對許多經銷商來說,這是一門熟悉的生意,按部就班,只要不犯大錯,好像不會出太大問題。
但事實是,這種穩定,正在成為問題。
在不少有見識、有資源、信奉長期主義的經銷商看來,傳統品牌的技術更新周期越來越慢,新品就像舊瓶裝新酒——換一個外觀、疊加一點功能,再打一輪廣告。
“很多傳統的家電品牌的已經在研發上投入很少了,新品就是換色、換殼,但是內部還用著十年前的壓縮機。”馮一博說。從業13年,他經歷過“顧客來的時候看到的這個產品,他孩子結婚的時候來買廚電,看到的還是同樣的產品”。
這些早已身經百戰、手握成熟渠道的經銷商,并不缺賺錢的項目。但當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段選擇了“追覓廚電”這個新品牌,本質上是在做一次主動的“跳出”,因為他們發現,廚電行業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首先是需求側的變化。無論經濟如何波動,廚房始終是中國家庭最核心的空間之一。用戶的剛需從未消失,反而變得更加多樣與挑剔。年輕家庭不再滿足于“能用”,而是期待“好用”“好看”“好打理”“能互動”。廚房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效率走向社交,從功能走向場景。而傳統品牌,很少回應這些變化。
其次,是供給側的停滯。過去廚電行業的爆發,靠的是人口紅利和地產驅動。而今,地產下行、家庭裝修趨于個性化,用戶已經不會因為配套需求而買一個煙灶套餐,他們更愿意為功能、為顏值、甚至為社交屬性買單。而這些,恰恰是傳統廚電的視線盲區。
“廚房是家庭中充滿溫度的空間之一,核心都是美好生活方式的傳導,技術創新對提升生活品質意義顯著。”熟悉高端品牌的潘湘判斷。
此刻,誰能用技術創新和產品思維真正回應用戶的新需求,誰就可能成為下一個贏家。
歷史已經多次驗證這一規律:每一個看似格局已定的市場,最終都可能被一個擅長科技、堅持創新、能看到用戶需求的新入局者打破。
蘋果進入手機行業之前,諾基亞穩如泰山,功能機霸主的地位無人撼動,彼時很少有人會認為手機可以脫離按鍵,變成一整塊玻璃屏幕。戴森改寫吸塵器之前,人們對家務電器的印象仍停留在“沉重、吵鬧、藏在柜子里”,沒人相信清潔工具也能擁有美學輪廓與科技質感,更不認為它會成為一個能講品牌理念的消費品。
廚電行業,或許正在走到這樣一個臨界點。追覓,就像智能手機時代的蘋果,家電新設計中的戴森,它并不是在已有格局中卷輸贏,而是在提出一套新的“廚房想象”。
變革從不是從多數人的相信開始的,而是從少數先進人士的洞察出發。至少,在這些千萬級經銷商眼中,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找到廚電行業的蘋果、戴森
操盤某品牌家電業務,并保持單年業績在千萬以上的宋劍輝,是那種站在科技浪頭上的生意人。他的主業是廚電,卻時時關注著大模型公司 DeepSeek 的參數更新,也留心其他機器人公司的每一次發新品發布。他對未來的理解,從不局限于灶臺煙火,而是更像一位“科技旁觀者”——始終在思考下一波浪潮會從哪里涌起。
在 AWE 展會上第一次看到追覓廚電,宋劍輝幾乎是當場就做了決定。“最吸引我的,就是追覓身上的那種極客精神。”宋劍輝說。他指的不只是產品參數,更是一種做事方式——創始人出身于清華航天背景,早年做的是無人機,如今帶著那套工程師體系來做廚電。“重金投入研發,相信技術能夠自我迭代,產品可以越做越好……我認的就是這種邏輯。”在他看來,一個品牌能走多遠,不在于補貼和促銷能維持多久,而是它是否具備技術自驅,并將技術轉化為消費者能感受到的產品。
追覓做廚電品類,并不是從0開始,這不僅指已經超過兩年的研發周期,更是指,追覓早已是一家技術能力站穩世界舞臺的公司。
追覓科技的創始人俞浩和他的團隊本是清華航天背景出身,2017年開始,追覓將流體力學、馬達系統和仿生算法帶入了家庭清潔領域,定義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品類。
8年硬仗之后,追覓在清潔電器領域站穩腳跟,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及地區,服務全球超過3000萬個家庭,多個細分品類在全球市場的市占率位居第一。這不是一個靠營銷崛起的故事,而是一家技術型公司,用長期主義和工程能力,一步步做到全球前列。
這也成為許多“懂行”的經銷商選擇追覓的關鍵原因。馮一博提到,追覓在清潔電器領域的技術路徑,已經在極短時間內通過了市場的檢驗——不僅實現了全球化布局,還搭建起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獨有的方法論。“這些都是可以遷移、可以復制的能力,”他說,“它不是一個憑運氣出圈的品牌,而是一家真正掌握底層邏輯的公司。”
行業內,許多傳統廚電品牌由營銷團隊驅動,研發外包、產品迭代慢,真正的創新停留在外觀和文案上。但追覓的底層邏輯從一開始就不同。
簡單來說,不是營銷公司造家電,而是技術公司造廚房。
以馬達為例,追覓自主研發的20萬轉/分鐘高速馬達,是當前全球商用最先進的水平,遠超同類家電品牌。而這些如果遷移到廚電上,意味著抽油煙機的吸力、噪音與能耗,都可能突破原有天花板。
再比如算法,追覓的清潔線產品,已實現多傳感器數據融合、路徑規劃與自我學習能力,這些能力正在導入煙灶系統、洗碗機與熱水系統中,未來也有望構建完整的IoT廚房控制網絡。
浙江臺州的李艷清,從2023年起就開始代理追覓清潔電器。“基于追覓清潔類產品的良好表現,對品牌創新能力很有信心。”在他看來,追覓的產品從一開始就具備爆款基因。從掃地機、洗地機、吹風機,再到現在的廚電,每一個新品一上市,幾乎就能找到清晰的用戶需求切口,很快打出自己的節奏。他總結,追覓的每一次新品,背后都不是拍腦袋,而是研發團隊對結構、算法和交互的系統驗證。
追覓洗碗機首次亮相就使用了振翼噴淋臂,這種仿生機械臂結構配合智能傳感器可實現動態噴淋能力,正面擊穿了洗碗痛點點;又比如全套煙灶產品,不僅具備大吸力、低噪音,還可實現煙灶聯動,聯動開啟與智能調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廚房交互體驗。
看起來“前沿”的設計,并不是浮于表面的功能點,而是真正打在效率與體驗上的剛需升級。
從追覓的產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種工程與生活的結合。它并不滿足于做一款能用的廚電產品,而是試圖從技術底層重新定義廚房設備的運作邏輯。追覓研發團隊超過七成出身于工程與算法背景,截至目前,追覓廚電已累計申請專利53項,其中41項獲得授權,在風道結構、噪聲控制、交互系統等關鍵領域建立了技術護城河。
同樣在 AWE 展會上接觸追覓廚電的馮一博,原本是想選清潔產品,但看到了追覓廚電產品的發布后,被深深吸引——那種將美學設計與科技感融合在一起的外觀語言,正好切中當下年輕人對廚房空間的審美追求。“廚房不只是做飯的地方,它已經成為家庭審美的一部分。”他說。
終于,新勢力崛起,讓設計上的考量,不再只是點綴。追覓內部設有獨立的“美學設計中心”,聚集了來自清華美院、皇家藝術學院、米蘭理工等頂尖院校的設計師團隊。他們為廚房空間引入了超跑輪廓線條、航空級金屬材質、AG膚感玻璃與記憶合金一體式噴臂等材料和工藝,強調不僅是“能看”,更是“能融入”。無論是獨立產品,還是嵌入式系統,追覓始終堅持統一的CMF(色彩、材質、工藝)語言,追求技術與空間之間的平衡。
這種面向未來的系統布局,也體現在IoT能力上。追覓正在推進全線產品的互聯互通與一體化控制,提前卡位智能廚房的新一代結構。這些布局背后,不是炫技,而是一種長期主義的表達——將技術做深,把體系做全,再用產品說話。
而這樣的智能生態,不會止步于廚房,未來勢必將延展至整個家庭空間。對宋劍輝而言,真正有潛力的,是一個完整、可拓展、全套的產品體系。“現在的年輕人,都是科技玩家,”他判斷,“將來的所有家電,注定是智能互聯的。”
千萬身價的實力加盟商之所以選擇追覓廚電,追覓“已經成功”是原因,廚電業務線“正在變得成功”也是原因。追覓身上,藏著他們看重的行業可能性。
真正的合作,是彼此都在跑
“我那個時候立項時,追覓廚電團隊才剛組建呢。”馮一博笑著說。他今年剛從知名家電品牌辭職正式創業,但因為早在幾年前就下定決心要自己開店,提前積累了不少資源,所以從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便已在東北前后開了四家門店。
在開店之前,他就決定要做追覓的代理商。他回憶起最初接觸團隊時的細節,“比如當時我門店裝修快完了,但總部那邊的產品還沒量產,結果總部就直接把試用期的打板機發給我——就為了不讓我店里空著。”他印象深刻,“我從業這么多年,很少見到新品牌在履約率上這么高的。”
在馮一博看來,真正打動他的是兌現的“快”與“準”。“按照過去的經驗,作為百億級別的企業,有嚴格的內部流程,按理說很多承諾是不好落地的。”但從物料準備到產品上樣、從裝修支持到人員協同,截至目前追覓幾乎實現了超80%以上的承諾落地,“這在傳統品牌里是不可想象的。”
他提到,很多傳統品牌就是“說了不算”。哪怕簽了協議、做了計劃,一落地還是卡殼,“總部誆你,地方撐不住,你作為經銷商只能干著急。”久而久之,甚至不少“老經銷商”都習慣了這種被辜負的節奏。“有時候總部真給你三萬塊促銷費,你都覺得像中彩票。”他說這話時帶著東北人特有的幽默感,但語氣里藏著幾分無奈。
破局者追覓,是以技術起家的品牌,而不是像傳統品牌一樣靠渠道和資源,把經銷商、代理商當作終端的延伸,而不是伙伴的延伸。“品牌是和你一起干事的,而不是把你當渠道消耗的。”馮一博說。
這樣的感受,不只馮一博有。
來自臺州的李艷清,也記得一件事。有一回,他在臺州談客戶,對方猶豫不決,他試著打電話求助總部,“追覓的業務人員立刻就出差來了,一起跟客戶反復溝通,最后當場拿下了這個項目。”他說,“那一刻我感覺,他們不是在供貨,而是在和我并肩打仗。”
在這批早期經銷商看來,追覓的合作模式,有別于傳統的上下游結構,而更像是一種“聯合共創”關系——不是在賣產品,而是在一起定義產品;不是代理一個品牌,而是在參與一套方法論的搭建與驗證。
既要安全、又要有潛力,是宋劍輝選擇合作品牌的標準,也代表了很多已經有成績的經銷商的想法。
事實上,追覓將“可復制的成功”作為品牌運營的核心之一。它不只做爆品,更在搭建一整套組織打法:總部陪跑門店選址、陳列、開業活動、人員培訓、盈虧平衡測算,并配套數字化營銷內容,包括直播腳本、小紅書種草方案等。每一個環節都標準化、可拆解,確保成功門店能快速擴張,經驗能共享、復制。
而這套打法,不僅在服務過程中有所體現,也在產品層面得到了同步體現。追覓并不滿足于打造一兩個明星單品,而是有意構建一個可生長的廚房體系。當前,追覓的產品線已覆蓋煙灶聯動、蒸烤一體機、洗碗機、熱水系統、戶外燒烤模組等多個場景,并推出“全嵌入式廚房”整套解決方案。這意味著,用戶在裝修之初,就可以將整套廚房空間交由追覓設計與配套,實現一站式的審美與功能統一,也意味著經銷商賣出的不再是一臺臺機器,而是一個客單價更高、決策效率更快的廚房改造方案。
在潘湘看來,這更是一場從“賣廚電”到“賣廚房”的戰略躍遷。她服務過多家高端品牌,對品牌與用戶體驗之間的結構性關系有深刻的理解。“追覓做的不是營銷,而是技術在生活場景中的具象化。”這決定了追覓不是靠補貼和促銷贏市場的品牌,而是靠產品與系統性的體驗來贏的。
在早已見過大風大浪的操盤手眼中,這才是經銷商真正愿意長期綁定的企業。
也正因此,追覓堅持價格保護策略、合理盈利空間來構建品牌。這不僅是對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的保護,更是對用戶體驗和合作伙伴信心的保障——只有價格體系足夠健康,價值才有可能可持續;只有利潤空間足夠合理,品牌才不會在渠道和服務的各環節透支。
與之相匹配的,是一整套頂級標準的配套服務體系,這也是追覓“高端主義”不可或缺的內核。從后臺到前臺,從總部到門店,追覓建立了強大的中臺組織能力,覆蓋下單、物流、安裝與售后等全流程環節,確保從供給到交付的高效協同與精準執行。服務上,追覓承諾48小時內上門響應,覆蓋率達到100%。對用戶而言,這是體驗的確定性;對經銷商來說,這是生意的安全感。
不僅如此,追覓還推行全國統一的高標準服務規范——無論用戶身處哪個城市、購買哪一類產品,都能獲得始終如一的服務水準。這是高端品牌口碑的核心底層邏輯,也是經銷商在長期經營中最需要被品牌方兜住的一環。
在今年AWE展會亮相短短幾個月后,追覓廚電已在全國落地百余家門店,覆蓋50多個城市。更亮眼的是,已有多位經銷商主動加碼開設三店以上,跑出了高頻擴張的節奏。就像宋劍輝提到的:“從技術角度做生態,高度和廣度,都會不同。”
當你已經在家電領域做了十幾年,擁有了源源不斷的客源、穩定的貨源和渠道,你就會像他們一樣理解,此刻你需要的,不再只是單純的“供貨商”,這遍地都是。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同行、共同成長的品牌構建者。
引領,從現在開始
喬布斯曾說:“創新是區分領導者與追隨者的關鍵。”
而在廚電行業,這樣的分野已經開始浮現。選擇追覓的第一批合伙人——來自沈陽的馮一博、哈爾濱的宋劍輝、臺州的李艷清和西安的潘湘——正是率先邁出這一步的人。他們都是深耕家電多年的千萬級操盤手,也都在關鍵時刻押注了追覓,成為這場變革的“第一性判斷者”。
創新,是追覓一直以來的追求與實踐,這也會吸引越來越多見過世面、懷揣理想、有系統性思維的人選擇與它同行。
追覓的底色,從來不是營銷驅動的,它是一個技術品牌,帶著極客主義與產品主義的結合體,正在廚房這個傳統場景里撕開一個裂縫。而正是這樣的定位,讓越來越多熟悉家電行業節奏的經銷商相信,它所描繪的未來,能被一步一步實現。
未來五年,追覓廚電有兩大明確方向。
一是全球化。追覓科技本就是出海優等生,清潔電器已覆蓋全球100+國家,廚電板塊也將延續其戰略,在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快速城市化區域建立首批樣板市場。與此同時,公司將圍繞廚房空間場景,推出更多本地化適配型號與系統解決方案,實現從“賣產品”到“輸出廚房系統”的戰略躍遷。
二是能快速迭代的高端產品體系。追覓從一開始就選擇高端化路線,不打價格戰、不卷低價促銷。保證利潤空間,是為了保障對產品、服務與創新能力的持續投入。同時,追覓還在基于創新技術,不斷提速產品迭代,形成技術-產品-品牌的飛輪。
這不是一個“總部想清楚、終端來執行”的系統,而是一套開放協同、可共建共創的品牌機制。在未來五年的品牌構建中,更多具有長期主義眼光與體系能力的合伙人會選擇攜手追覓,共同定義一個行業的全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