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大洗牌:從粗放到精細 告別野蠻生長
9月11日,哈啰出行宣布,哈啰單車在落地廣州的兩個月期間,已投放10萬輛單車,廣州注冊用戶數量已超500萬名,用戶總騎行次數約3000萬次。這也意味著,從低線城市起家的哈啰單車,已完成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覆蓋。
而今年以來,相比于積極發聲的哈啰,摩拜、ofo則略顯沉寂。公開資料顯示,2015―2018年間,ofo完成了12次融資,金額總計超過150億元。然而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押金擠兌潮便讓ofo深陷困境,屢次被指資金鏈斷裂。曾傳言欲收購ofo的阿里、滴滴,也分別轉向扶持了哈啰與青桔。
2018年12月23日,被美團點評收購8個月后,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離場,美團也開始“去摩拜”化。
2019年1月23日,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宣布,摩拜將成為美團LBS平臺單車事業部,摩拜單車品牌也將更名為美團單車。隨后數月中,各地紛紛出現“小橙車”(摩拜)被“大黃車”(美團)替代的報道。
至此,共享單車市場迎來了新的競爭周期。
從粗放到精細
“此前行業里只談規模和市場份額,盈利與否那是贏下比賽之后的事。”9月12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單車供應鏈人士對記者表示,共享單車企業過往盲目鋪量來搶占市場份額的粗放模式,最終為市場帶來了惡果。
他分析稱,對于企業而言,龐大的單車基數背后,是拖垮發展勢頭的運營、維修、管理等巨額成本費用。而對于城市而言,原本為接駁“出行最后一公里”而存在的共享單車,反而造成了諸多交通亂象。
這種情況也引發了媒體輿論的口誅筆伐。諸如浪費生產資源、轉嫁社會管理成本、傷害單車供應鏈等指責,屢屢見諸報端。
上述供應鏈人士表示,經過資本市場合縱連橫后,目前各共享單車企業均背靠不同的巨頭,各地政府也在不斷收緊和調控共享單車的投放數量。所以市場競爭的焦點不再是融資輪次和單車規模,而是能搶占用戶心智的精細化、智能化出行體驗和服務。
“目前來看,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型,已成為共享單車行業的主流趨勢。”9月7日,哈啰出行研發副總裁任亮亮接受記者專訪時便表示,提質的意義大于鋪量,一直是哈啰出行對共享單車行業的研判。他也表示,精細化、智能化是哈啰出行創立之初便確立的發展路徑。
例如今年以來,哈啰出行便聚焦AI技術的賦能。8月29日,“哈啰大腦2.0”智慧系統發布,任亮亮介紹稱,該系統將集成哈啰旗下所有終端數據,為企業所有部門的數據分析、決策提供服務。
實際上不僅哈啰出行,今年以來各家共享單車企業也均加深了在精細化運營方向上的轉型升級。例如早在2017年,摩拜便依托移動物聯網平臺,發布了行業大數據AI平臺“魔方”。
今年8月30日,摩拜方面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目前“魔方”系統已整合數百個維度數據,在騎行模擬、供需預測、停放預測和地理圍欄四大人工智能領域發揮作用,推動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健康城市的建設。
青桔單車同樣如此。2018年12月,艾媒咨詢發布的《2018中國共享單車發展現狀專題研究報告》顯示,青桔單車通過智能調度、標準化、網格化、“路長制”等方式,進行精細化運營。
而即便負面纏身,被創始人戴威形容為“跪著也要活下去”的ofo,也還在精細化運營上做出舉措。8月6日,有媒體報道稱,ofo小黃車在深圳實行定點停車,攜“有樁”新模式重出江湖。
關鍵戰役尚未打響
從各家的舉措不難發現,新一輪的市場競爭已在精細化、智能化方向上展開。實際上,共享單車之戰將有怎樣的終局,一直是行業發展數年間的熱議話題。
早在2016年9月,為ofo站臺的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便公開宣稱,共享單車市場將會在90天內結束戰斗。2017年6月,朱嘯虎作為ofo投資人,與投資了摩拜的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展開辯論,揚言“1年后看”。
然而隨著阿里、美團、滴滴的入局,目前哈啰、摩拜(美團)、青桔、小藍、ofo等企業依舊活躍于這場爭奪戰中。
“真正打破共享單車的場景壁,才能最終贏下市場。”9月12日,互聯網時評人張書樂對時代周報記者列舉了哈啰單車的例子,其升級為哈啰出行后,形成了一個產業升維和存續的共享圖譜,這讓哈啰的單車業務有了更大的延展性。
“關鍵戰役是如何實現盈利。”張書樂也表示,無論是哈啰還是滴滴、美團,在共享單車的布局上均有著類似的業務場景融合邏輯,均希望將共享單車流量反哺衍生鏈條,完善增值服務來實現盈利。
另一方面,今年4月以來共享單車企業的集體漲價,也被外界解讀為共享單車企業減輕資金壓力,實現盈利的舉措。
9月11日,對此哈啰單車廣州運營負責人許方寧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企業在運維方面的成本投入將隨著訂單量、投放量而不斷增大,哈啰單車便是根據這一成本的變化來作出相應的價格調整。
“共享單車未來或將形成哈啰一家獨大的格局。”于斌認為,由于有阿里的加持,哈啰單車各方面進步較為迅速,也避開了此前摩拜、ofo互相消耗的階段,行業的馬太效應或將向哈啰一方集中。
哈啰出行方面此前也對記者表示,截至2019年8月底,哈啰單車已入駐360多個城市和340多個景區,注冊用戶超2.6億,市場占有率排名首位。
不過張書樂卻認為,共享單車本就不是論一時長短的領域,無論是單車覆蓋率還是用戶規模,都很容易通過出行體驗的迭代而重新洗牌,所以最終的勝負趨勢目前還難以預測。